加拿大總理特魯多10日宣布,加拿大2021年起將取締一次性塑料制品。這一表態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嚴控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量的大背景下,讓塑料垃圾的處理與回收利用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到底塑料垃圾有哪些處理方式,處理起來又面臨著什么樣的難題?目前有沒有成熟的塑料替代方案,還是只能最大程度上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數量呢?
處理塑料垃圾的四種模式
目前,全球對廢舊塑料的處理方法有填埋、焚燒、再生造粒和熱解等方法。
填埋法是被廣泛用來處理廢舊塑料垃圾的傳統方式。這種簡單直接的物理處理方式隱患和危害比較大,增加土地資源的使用壓力,難降解的塑料嚴重妨礙地下水滲透,塑料中的添加劑造成土地的二次污染。塑料垃圾——無論是在河流、海洋還是在陸地都可以在環境中持續幾個世紀。塑料在自然中幾乎不可能完全分解。大多數塑料制品永遠不會完全消失,只是越變越小。
焚燒同樣是被廣泛使用的塑料垃圾處理方式。英國廣播公司稱,“焚燒派”說,塑料是從石油和天然氣提煉生產的,主要為碳氫化合物,焚燒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熱能,然后用產生的熱能來發電。以這種方式焚燒塑料垃圾,目前在有些地方代替了燒煤或石油之類產生污染的燃料。不過,焚燒塑料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如果焚燒爐效率不高,這些廢氣會進入環境。以德國為例,目前,該國每年有20萬噸的PVC垃圾,其中30%在焚化爐里燃燒。德國環境部門已規定所有的焚化爐都必須符合每立方米廢氣值低于0.1ng(納克)的限量。德國的焚化爐空氣污染標準雖然已屬于世界公認的高標準,但仍然沒有說焚燒方法不會因機械故障放出有害物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通過比較完善的控制系統讓塑料垃圾燃燒得比較充分,在后面還要設置一個完善的煙氣凈化系統,把煙氣處理到位,這樣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再生造粒是物理性回收利用塑料垃圾的方法。大多數可回收的塑料經機械加工分解成顆粒,然后重新制造成新的塑料產品,如包裝材料、座椅或衣物。然而,再生造粒方法也有局限性,該工藝不適用于塑料薄膜、小袋和其他層壓塑料,通常這些材料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或進行焚燒。
廢舊塑料熱解法。這種化學分解方法,是指利用固體廢物中有機物的熱不穩定性,將其置于熱解反應器內受熱分解的過程。此項技術可以將廢塑料轉化為燃料油、天然氣、固態燃料等高附加值能源產品。
既然有多種處理模式,為什么塑料處理仍讓全球撓頭呢?
首先,塑料產量太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塑料產量的增長速度比任何其他材料都快。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聯合國環境署2018年的一份報告稱,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的90億噸塑料制品中,被循環利用的只有9%,約12%被焚燒。其余79%最終堆積在垃圾填埋場或流入自然環境中。目前,全球每年用掉的塑料袋多達5萬億個,如果一個個排開,可以覆蓋兩個法國。
其次,無論是化學方法還是物理方法轉換利用,均面臨一個困難,即回收的廢舊塑料品種混雜,不易鑒別分類,另一方面又特別不干凈(如一次性飯盒),清洗非常困難,回收成本很高。分揀是決定材料復用經濟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外分揀技術發展很快,很多自動化分揀線已經投入使用,可非常準確地對不同種類的材料進行分揀處理。而這個分類過程必須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完成的環節,比如經過家庭第一次分類后,將塑料垃圾分為“可燃”“不可燃”“可回收(資源)”三大類;回收企業再進行第二次分類:將可燃垃圾單獨集中,將不可燃垃圾進行破碎分選,將可回收塑料按類別集中;再由廢棄物處理企業進行最終處理。
再次,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成本與收益問題:塑料垃圾的綜合處理成本是否低于資源再循環利用后所創造的綜合價值。這個綜合價值既包含經濟價值,也包含社會價值。而綜合處理成本是一道看不見的門檻。因為這個領域的特點是,既要占用大量勞動力,又要很高的技術(資本)。比如焚燒爐的環保措施要高于煤炭發電廠;廢塑料的篩選機就是大型精密儀器,其一臺光電分選機的價格就很高等。同時,在塑料垃圾回收過程中,有收集、運輸、分揀等工序,又需要大量人工,而發達國家普遍不愿在相關領域提供如此多的勞動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塑料垃圾處理最終其實是市場經濟在全球配置資源的結果,并不是說世界上沒有相關處理技術,發達國家在相關技術領域更加先進,但因為他們覺得成本上不劃算,因此就要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處理方式——將塑料垃圾大量出國到發展中國家。